运城博物馆外,游客有序排队入场。闫鑫摄
游客在运城博物馆中欣赏珍贵的青铜文物。闫鑫摄
考古队员在盐湖区吕儒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滔滔黄河,奔涌不息,自远古而来,在河东大地激荡出千年文明的壮丽画卷。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俯拾皆是的文明瑰宝,无不见证着河东大地作为华夏文明摇篮的深厚底蕴与璀璨风华。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两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运城扛牢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文物事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2024年,运城博物馆、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和关公文化博物馆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展陈实力,一同晋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三馆通过考古发掘品移交、文物调拨等多元途径,持续充实馆藏。目前,运城博物馆总分馆藏品共计138914件,其中珍贵文物2033件。
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藏品,既以实物序列印证了河东文化的绵延不绝,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确凿实证。
依托深厚的馆藏资源,运城文博人员持续创新探索,策划推出“方寸见河东——河东元素邮票邮品展”“画指为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河东地契展”等一批专题临展。其中,“大夏之墟——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的晋南”入选了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举办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的推介项目。
“透过一件件饱含人文气息的文物典藏,清晰可见华夏文明的演进传承轨迹,人们在接触文物、触摸文脉、感悟文明的过程中,凝聚公众共建精神家园的文化归属,以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运城博物馆馆长王大奇介绍,今年年初,运城博物馆完成了147台恒温低反玻璃展柜更新。此外,通过灯光调试、展台订制,改善了展品存放微环境,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关公文化博物馆揭牌开馆、西阴考古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如今,以运城博物馆为核心、河东池盐博物馆等专题馆为特色、县级博物馆为补充的文博体系已成形。全市25座主题多元的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增强文化自信搭建立体课堂。
手持“通关文牒”,和“王之涣”互动对诗;体验传统非遗,与唐三彩女俑合影留念。“五一”假期,运城博物馆推出“晋商风云·时空寻宝”系列活动,以别出心裁的互动形式,丰富了公众与博物馆的对话方式。
两年来,运城博物馆不断创新叙事、科技赋能,激活展览新活力,让文物承载的历史与智慧跨越时空、绵延传承。
利用全息影像、3D打印等新手段,实现趣游博物馆;设立裸眼3D、沉浸式数字展厅,赋予文物新的表达方式。线下,运城博物馆用“感官叙事”替代“信息罗列”,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