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三晋出品 旅游 三农 财经 社会 文化 教育 党建 图集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特别策划——打造书香山西 助力文化强省】走,去山西博物院“读书”!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5-04-18 10:04:47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特别策划——打造书香山西 助力文化强省】走,去山西博物院“读书”!

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工作人员给古籍包装出库。山西日报通讯员摄

4月17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工作人员正为次日开展的“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览做最后的准备。恒温恒湿的展柜里,一部傅增湘题跋的明影抄宋刻本《史记集解》静静躺着,泛黄的纸页上,裴骃的注疏在冷光源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等待与千年后的读者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山西博物院从12万册馆藏图书中遴选出的50余部、近500册古籍善本,即将完成从“库房珍藏”到“展厅主角”的华丽转身。这是博物院首次举办古籍专题原创展览,其中五分之一的善本系首次公开露面,堪称一场典籍界的“星光盛典”。

走进二层临展厅,四个单元如四扇时光之门依次打开:战国时期的《荀子·劝学篇》书页前,“青,取之于蓝”的名句在灯光下清晰可辨,仿佛能听见稷下学宫的琅琅书声;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的明代刻本前,“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行楷笔意洒脱,让人瞬间梦回“初唐四杰”的豪情年代;最引人驻足的当数清代徐继畬《瀛环志略》,泛黄纸页上的“地球”二字与世界地图,默默诉说着这位三晋先贤开眼看世界的勇气。

“古籍是最脆弱的文物,纸张的pH值、温湿度变化都会影响其寿命。”透过展柜玻璃,策展人贾少敏向记者介绍背后的“守护密码”,展柜内在隔绝霉菌的同时,还要用低照度冷光源避免紫外线伤害;与古籍接触的每一块衬垫,要经过72小时有害物质释放检测;在运输过程中,采用氮气填充的防震箱,确保这些“纸黄金”毫发无损。

在古籍知识科普区,互动屏上动态演示着古籍的“五脏六腑”:鱼尾、版框、讳字等专业术语化作生动图示,配合山西名人年谱长卷,让观众读懂“页页皆学问”的深意。贾少敏指着《三国演义》刻本说:“当看到关云长单刀赴会的绣像时,你会突然明白,原来罗贯中笔下的忠勇,早在这些雕版里就埋下了文化基因。”

展览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古籍还原为“人”的故事。从荀子的思辨、王勃的才情,到罗贯中的笔墨、徐继畬的视野,每一部典籍都是一位山西先贤的精神画像。当观众在《资治通鉴》书页前停留时,不会想到这是司马光在涑水河畔“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心血;看到《唐会要》,便想起阳城人杨绍复在长安编纂唐代典章的身影——这些沉睡在典籍中的名字,在展厅的灯光下重新变得鲜活。

“古籍不仅是文物,更是解码山西的钥匙。”山西博物院院长王晓毅介绍,“当我们在《尔雅》中读到‘晋,进也’的释义,在《资治通鉴》里看见三家分晋的记载,就会明白,这片土地的文明基因,早就写进了这些泛黄的纸页里。”

据了解,展览时间为4月18日到5月19日,预计每天将有数千名读者走进这座“典籍图书馆”。当指尖抚过展柜玻璃,当目光掠过千年墨痕,每个人都能在这场特殊的“阅读”中,听见历史的心跳,触摸到三晋文明的精神脉络——这,或许就是世界读书日最动人的打开方式。

(王荔)

  责任编辑:何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