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三晋出品 旅游 三农 财经 社会 中华文化 教育 党建 图集

【文化中国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千年芪香 增添发展动能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5-02-17 11:33:12

【文化中国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千年芪香 增添发展动能

浑源县万生黄芪公司工人进行切片生产作业。

“‘皮松肉紧核桃皮,金井玉栏菊花芯’是对恒山黄芪外观的描写,大家看这支恒山黄芪示意标本,完整展示了黄芪各个部分的外观形态。”2月14日,浑源黄芪文化园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讲解员薄锐细心地为游客介绍着浑源黄芪的独有特征和丰厚文化。
  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是我国首座以中药单品黄芪为展陈主题的博物馆,过年期间每天都有4000多人来参观。工作人员大年初二就开始了忙碌。“这些文献讲述了浑源黄芪的前世今生,这些医案展示了涉芪古方……”随着薄锐的讲解,一幅恒山芪农培植、刨挖、加工黄芪的图景仿佛从1500年前的北魏徐徐呈现在世人面前。
  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山西黄芪列为“本经上品”,明成化本《山西通志》提到“大同府主产黄芪”。浑源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以透气性好、富含钾和硒等矿物质的砂质壤土为主。独特的环境造就了恒山黄芪的特殊秉性,有数据显示其皂苷含量是《中国药典》标准的三倍多。
  自元代时浑源地区就开始用种子人工种植黄芪。清代浑源黄芪成为贡品。当地农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成熟且独特的山西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人工采集野生或半野生黄芪种子,播撒在野生黄芪的原生环境中(芪坡),植株自然生长,不使用农药化肥,每年秋季仅刨出大黄芪,其余继续生长,实现种植、采刨良性循环,芪坡也与森林、农田、村庄形成复合农业景观。如今,浑源县不仅是中国黄芪之乡,还拥有“国家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黄芪GMP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众多名片。
  不只是种植,在加工上,浑源黄芪从剁头、剪须、切段,到打捆、焖润、切片都坚持人工。“下刀得稳、准,力度和角度稍有偏差,会影响黄芪片质量。2毫米的厚度既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又保留了黄芪的完整性,是现代机器切割难以完全替代的。”山西北岳神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切片工张宏娴熟地演示着。
  “栽培系统‘人种天养,天种人护’的传统,保存了珍贵的黄芪种质资源,传承了以仿野生种植为核心的黄芪生产模式,形成了以传统加工技艺为代表的黄芪地方文化,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果蔬药茶工作站站长张全说。浑源县印发了《山西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遗产地范围内黄芪面积约28万亩,其中仿野生种植面积约23万亩。全县仿野生黄芪六年生及以上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能达到2.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3万多户芪农靠黄芪走上了致富路。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浑源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农业大学恒山黄芪产业研究院院长田洪岭说:“我们持续强化黄芪种质种源保护、品种提纯复壮,统筹推进行业标准制定、拳头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价值提升、三产融合发展,筹建起国家级保种实验室,成功申报恒山黄芪药食同源试点,建成了黄芪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黄芪标准化深加工展示园区和数字黄芪种植基地,还发布了恒山黄芪价格指数,不断延伸黄芪产业链条。”目前,全县有黄芪种植加工企业212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
  黄芪已如涓涓细流般渗进浑源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是浑源县域经济转型跨越的重要支柱,也是浑源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从根据传说编排的大型舞蹈《黄芪仙子》到黄芪宴,从婚礼送大黄芪的习俗到黄芪茶,浑源人围绕黄芪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县里依托黄芪文化资源与品牌优势,推进黄芪主题康养小镇群建设,发展集文化体验、产业观光、康养度假、科普研学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充分发挥了山西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的多功能性。”张全说。
  黄芪栽培系统是活态的遗产系统,也是具有宝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浑源县将进一步加强恒山黄芪原产地的传承保护,深挖其传统农业文化内涵,壮大黄芪产业,让其成为浑源高质量发展中的硬底气,推动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张丽媛)

  责任编辑:何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