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清晨5时许,一筐筐刚从地里摘下的西红柿、草莓等蔬果,从阳曲县侯村乡西黄水村的爱农家庭农场出发,被送至晋源区王郭村的山西爱农大妈农产品有限公司分拣车间,连同之前送来的各种蔬菜,工人们将其分拣、打包、装箱,送往一家家订货单位或个人。中午时分,新鲜的蔬果已被摆上餐桌。此时,种植户张建中、李军亮、周俊芳等人依然在大棚内忙碌着。
在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户们“0元入驻”农场,不再为资金、产品检测和销路发愁。晋源区借助率先试点推行的“农户合伙人”模式,通过“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发展方式,打通了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这种创新的机制、引领的模式不仅让农户取得了“不投入,多收益”的效果,更为农业种植生产闯出一片新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高质又高效。
串起产业链
从“不敢种”到“试着种”
连日来,一辆辆旅游大巴车驶入爱农家庭农场。来了这么多游客,张建中、李军亮等种植户有些手忙脚乱,心里却喜不自胜。“这些游客是负责销售的同事介绍来的。除了采摘外,农产品销售也由他们负责。我们是‘农户合伙人’,只管种地。”张建中、李军亮一边为游客分装,一边整理大棚的田垄。
张建中是晋中市榆次区人,凭借丰富的种植技术,他栽种的草莓年年丰收,但却总为草莓的检测、销路等发愁,种草莓的收入在付完大棚的租金后,自己也所剩无几,于是他曾一度放弃种植,外出打工。
得知爱农家庭农场的“农户合伙人”合作模式可以“0元入驻”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为负责种植的“农户合伙人”之一,再次种起了草莓。
“在这里租大棚不花钱,农资、检测、销售等啥都不用管,我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种植上。今年草莓的长势很好,亩产量约有2000公斤。”张建中兴致勃勃地说,他心里正盘算着,再多承接几个大棚,叫上家人一起干。
在一旁的西红柿大棚中,同样作为“农户合伙人”的李军亮和周俊芳夫妻二人也喜上眉梢。他们在这里承包了5亩大棚,全部种植西红柿,预计亩产8000公斤,一年的收入能超过15万元。李军亮说:“我们只会种地,最愁和外人打交道,以往在别的地方租大棚,常常因销售渠道不畅,挣不了多少钱。如今在这里,我们只管发挥我们的强项种地就行,挣的钱还比以前多。”
作为“农户合伙人”模式的创新实践者,多年打拼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爱农科技集团负责人邓万杰介绍说:“为实现设施农业的产业链发展,我必须首先让农户享受到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这样农户才能提高种植积极性,充分发挥种植技能,我们才能收获更多优质农产品,销售端才能获得更大收益,由此形成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他详细介绍,前期,农场和大棚都由集团出资统一建设,有种植技术的农户可以凭技术入股,无需掏租金,专心种地即可,也无需考虑农产品的检测、销路等问题。因为,集团推行的是“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全产业链“保姆式”服务,农户种地有了收成,由集团统一收购,再统一加价销售,赚取利润。这样,产业链前端像张建中、李军亮这样的专业种植户有了稳定的收益保障,又可了却一切后顾之忧,种植积极性自然高涨。只要农户有了种植积极性,也就给了邓万杰“打造一条农业全产业链”的底气和信心。
山西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褚润根参观了整条产业链后,十分认同邓万杰的创新做法。他说:“这种模式通过设施农业的一条完整产业链服务,倒推农业生产走上标准化道路,让以往受困于资金、销售的农户,从‘不敢种’恢复到‘试着种’,这不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作为一种实践积累后的创新机制,这种发展模式具有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