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秸秆被认为是农业的负担,无论是“一烧了之”还是弃之荒野,都是环境的“疮疤”。秸秆综合利用对于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精准划定禁烧范围,依法依规落实禁烧管控要求”。前不久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近年来,山西省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为目标,将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重点方向,持续推进“秸秆变肉”“秸秆变奶”。从田间废弃物变为产业“新资源”,我省秸秆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蜕变,书写出山西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变废为宝
拓宽升值空间
4月20日,记者走进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牧草生产基地,只见大型裹包机正在高效运转,3000多吨秸秆黄贮经过发酵、粉碎、压实后,被迅速包裹成圆柱状的“营养罐头”,运往全国各地牧场,成为牛羊的“盘中餐”。
骏宝宸公司是我省重点培育的牧草产业集群省级龙头企业,专业从事饲草育种、种植、加工及其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总经理高林介绍,公司去年收储秸秆11万吨,加工全混合日粮36.5万吨,可供养殖肉牛数量4.85万头。近几年逐步布局南方收储基地,新增河北黄骅、陕西宝鸡、甘肃张家川、湖北公安、安徽凤阳为产业基地区域,发展玉米秸秆、紫花苜蓿等收储。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10376万元。
在离骏宝宸公司不到20公里的朔州市大农禾农业有限公司,牛棚里“哞哞”声不断,工人们忙碌地将秸秆从运输车上卸下、搬运、打捆。
“我们公司目前的肉牛存栏是2000头。这些秸秆都是我们的‘宝贝’,经过加工处理后,就成为肉牛的优质饲料。”董事长李涛介绍说,公司年生产秸秆饲料7万吨,其中1.5万吨供自己的牛吃,其余外销。
“原来一把火烧掉的秸秆,现在变成牛羊的‘营养餐’,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大农禾公司的草料储藏库,记者偶遇了山阴县安荣乡八步堰村种植大户樊晓林,他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主要种玉米:“2023年我与大农禾公司合作,所产秸秆全部用于公司的饲料加工,去年纯收入80多万元。”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产品结构最齐全的乳制品专业产销企业,在这里,一车车青贮秸秆经过切碎、混合、发酵等一系列工序后,成为奶牛的“美味佳肴”。“我们公司现在牛存栏10万头,年收玉米秸秆干草2万吨左右,青贮6万吨。秸秆为奶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是产出优质牛奶的关键。”公司董事长郭俊告诉记者。
秸秆为何能成为肉和奶的“源头”?因为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1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吨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方法,秸秆成为优质的饲料来源。
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秸秆利用量1288.1万吨,综合利用率93.51%,较2019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饲料化利用比例从2019年的23.91%提高到2023年的33.69%,提高近10个百分点。在农牧大市朔州市,每年秸秆利用量大约在100万吨以上,按照畜牧部门的牛羊存栏量,结合实际饲养过程中的干草使用比例,朔州市每年秸秆饲料化的需求约为110万吨,本地产的秸秆基本被“吃干榨净”,有时还需要外调。2024年,朔城区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带动约5000农户,增收约600万元;怀仁市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带动当地就业100人次,产生经济效益8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