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
秸秆“华丽变身”
“我们公司集肉牛养殖、繁育为一体,现存栏肉牛500头,年饲料化利用秸秆约3650吨。我们应用‘秸秆揉丝+预混料+生物菌拌料’的饲喂技术,使得肉牛采食速度提高约40%,秸秆利用率提高50%—98%。”在晋城市阳城县犇犇养殖有限公司,公司监事茹小粉介绍说,优选未变质、含水量13%以下的小麦、玉米秸秆,将秸秆粉碎揉细至2—3cm,拌菌后裹包贮存,就是秸秆揉搓丝化加工。
据了解,经过揉丝加工后的饲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气味酸甜芳香,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可供四季饲喂。利用打捆机压缩打捆后装袋贮存,可保存1—3年。
揉丝技术是秸秆实现“华丽变身”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日趋成熟,发布了秸秆青贮、秸秆黄贮揉丝化加工等13项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技术,总结形成了“种养循环”集中收储利用模式、“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户”一体化运行模式等6种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在阳城县毅垣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了秸秆青贮情况:“收割粉碎后的青贮秸秆2小时内运输到牧场,最大限度降低在运输、压窖过程中出现霉变等现象的风险。青贮秸秆到达牧场卸货后,采用五点采样法对单个车辆原料进行采样检测,干物质、蛋白、灰分等关键指标检测合格后入窖。采用大型装载机压窖,压窖密度达到720千克/立方米以上。封窖使用隔氧膜和黑白防晒膜两层膜覆盖,发酵90天后开窖饲喂。”
经过青贮处理的秸秆,营养损失少、饲料转化率高、适口性强、便于长期保存,牲畜特别爱吃。2023年该合作社800亩饲草料基地以订单形式,辐射带动当地农户218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山西鹿鸣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共同研发生产高分子秸秆饲料。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反刍动物食用后,适口性更强,疾病率、死亡率更低,降低了饲料的浪费,日可增重10%到15%。
政策护航
产业融合发展
“补贴政策太给力了,让我们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的信心更足了!”4月11日,怀仁市浩洋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凯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合作社购置了一台秸秆烘干机,花了245万元,政府补贴了50万元。”
像浩洋农牧一样受益于政策的企业和合作社还有很多。近年来,我省鼓励各地出台奖补政策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太原市连续8年出台普惠政策,玉米、高粱秸秆利用每亩补贴35元,市财政累计投入2.1亿元,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34%。晋城市连续4年支持秸秆“五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建设,市财政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7%。阳城县按照种植面积(小麦、玉米)亩均20元的补助资金打包下拨,2018年—2024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3991万余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奖补,拉动社会资金6000多万元。
结合“十四五”畜牧产业重大省级战略,我省在大同、朔州等牛羊草食畜养殖业发达地区重点开展秸秆青(黄)贮、膨化、压块等饲料化高效利用,推动“秸秆变肉”“秸秆变奶”产业发展。将当地传统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衔接,有效拓展了养殖业饲料来源,缓解了粮食供需矛盾,秸秆通过过腹还田,形成“秸—饲—肥”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千吨级以上超500家,万吨级以上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