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为标志,万荣香菇产业步入快车道。也以此为标志,政府的“有为”与市场的“有效”围绕发展香菇产业的微观实践开始互动:让市场实施产业项目初筛,待“种子选手”显露出足够的成长潜力后,政府再调配社会资源在关键时段就关键环节进行推动。
如今,行走在万荣香菇产业园区,会发现园区建得并不规整,就是因为园区自2014年建设以来,在市场的推动下,几乎年年都在扩建。
如今,当年由大货车司机发现的香菇产业商机,在万荣县已变成生机盎然的新兴产业——
全县拥有10个集中制棒中心,40多个香菇种植基地,200多个预冷库,8个交易市场,直接种植户500多户,产业链参与者5000多人,年产香菇3000万棒,产值2.4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
更可贵的,是人们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为降低菇农的一次性投入成本,今年万荣县利用乡村振兴资金投资建设大棚,出租给菇农用,早在500个大棚还没开始动工时,菇棚就被抢完了。
谢建鹏的“建棚”大业
在天天香公司刚进入薛里村时,时任南张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谢建鹏,就开始指导村民种植香菇了。
2016年,全县香菇产业开始起步,天天香公司业务拓展到制棒和收购,万荣县成立了负责产业发展的“香菇办”,谢建鹏调任主任,主抓全县的香菇产业
谢建鹏由“建棚乡长”变成了“建棚主任”,但主阵地并没有变,薛里村还是全县香菇产业的“大本营”。
市场已经预选了项目与从业者,政府要再添一把火,把产业发展“烧得更旺”。但这火,要添在受市场规律约束的普通从业者不愿烧、烧不好或没法浇的地方。
一方面,要激发人们对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从2015年开始,县财政对香菇种植进行专项补助。刚开始时,种植香菇每棒补助1元钱。后来变成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建香菇大棚每平方米补助20元,建保鲜库每平方米补助300元,购置烘干机的补助一半金额。再后来,又补贴香菇交易市场和标准化制棒企业……
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发展的堵点和关键环节中的问题——
种植香菇,技术要求高、设备投资大、风险最高的环节就是制棒,一旦出了问题,一年的收成就会化为泡影。为此,万荣县利用政策撬动,引导社会资本,在全县布局建设了10个集中制棒中心,企业集中制棒,菇农分散出菇。此举将出菇率提高到了99%,大幅降低了种菇风险。
对接技术研发机构和众多专家,加上具体实践,最终确定了万荣县香菇“春栽秋出”的种植周期,选择了以808为主导的适宜品种,攻克了越夏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借鉴西峡模式形成了“注四茬水、泡一次棒、一年出五茬”的精细化种菇模式。
引进福建贵旺公司、广州叶氏集团等4家大型收菇公司,辅以十来家小的客商,保障全县香菇应售尽售。
为解决种菇投资较大问题,万荣县近几年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香菇贷”金融产品,不需要农民抵押,只要有购买菌棒的合同和证明,每个大棚就可获得2万元—3万元的贷款。特别是今年,工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都已推出相关金融产品,仅在薛里香菇种植基地,就投放了300多万元的种菇信贷资金。
如今,谢建鹏的“建棚”大业还在继续。他说,从最初的产业引导到现在的政策服务,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续推动是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