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透“土特产”调研行之万荣香菇
延链而生源果而兴
提起万荣农业品牌,除了占绝对优势的苹果产业之外,近年来香菇产业发展也很快,风头直追“果大哥”。
2008年以来,历经7年试验和摸索,再加8年成长与发展,万荣香菇终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长为万荣农业第二大支柱产业。
这个为果延链、源果而兴的新产业发展过程,包含着新建产业的所有要件,也包含着农村发展“土特产”的丰富内涵。
“万荣香菇这一‘土特产’的发展,不仅给万荣增加了一个重要产业,带动了农民致富,更有指导意义的是,为我们筛选、培育、发展新产业,在新时代琢磨透‘土特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万荣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谢建鹏说。
货车司机发现的产业
与很多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同,香菇产业在万荣从起步就充满了自然筛选和市场调节的意味。
2008年,万荣有大货车司机常去湖北十堰拉货,路过河南省西峡县,发现路边全是香菇大棚,原料就是木屑。当时在运城市特别是万荣县,果业已经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每年大修剪、间伐的大量废弃果枝全都当柴烧了。能不能也拿来种香菇?
很快,该县高村镇南里村、杨庄村和卓立村的7户村民,成为“最先吃螃蟹”的那批人。
第一年种菇,大败。不是不出菇,就是出的“垃圾菇”。投资最大的一户投了88万元,最后只卖了8万元。
创新的代价,在那一刻异常惨烈。但村民心中不服,“去请技术员,再琢磨琢磨,再弄一年”。
第二年种菇,又大败。这次菇倒是出了,但正常商品菇每棒出20个就不少了,他们硬是出了100多个,没有商品率,全是“垃圾菇”,而且大量采摘的鲜菇没有专用冷库存放,只能送进储存苹果的冷库,香菇放进后开始发热、腐烂。最后,一公斤香菇连两块钱都没卖下。
后续几年,基本上都是“先行者”不断“交学费”的探索阶段,有人满怀希望进场,也有人遍体鳞伤离场。种植者进进出出,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选择品种、改进大棚、调整技术……慢慢摸索,慢慢折腾,到2014年,终于有种植户开始挣钱了。
纵观万荣香菇产业在市场大潮中的起落浮沉直至迎来雨过天晴,原因有万荣人不畏艰难、永不服人的性格和精神,更有结合自身优势对市场规律越来越精准的把握。
万荣县果木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每年仅修剪和间伐的就可制作1亿个香菇棒,产业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万荣县域的温度、湿度特别是昼夜温差,比较适宜香菇种植,且种出的香菇品质较高。另外,该县香菇一般每年9月初出菇,此时北方夏菇基本结束,河南冬菇到10月底才能上市,正好对上一个多月的市场空当期……
时间借助市场,挑选着最有诚意和信心,也最有能力与耐心的人,给他们发放宝贵的“先行者红利”。
2014年,万荣香菇产业第一次迎来输入型的公司选手——来自河南的天天香公司。该公司入驻南张乡薛里村,建棚种香菇。当年建了5个棚,每棚1万棒,每棒挣了3块钱。
2016年,香菇产业被正式列入万荣县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