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是一种以身体为主要载体,强调体验、感知、创造与自由的舞台表演形式。然而,能够打动观众的并不仅仅是舞蹈演员精湛的技术技巧或精妙的舞蹈动作,更多的是舞者们传递出的那份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牺牲精神,与角色人物同悲喜共悲欢。
在北京的陶然亭,高君宇与石评梅的定情之双人舞,旗袍与学生装翩翩起舞,顺畅流动至身心融合为一;在高君宇墓地,女学生之红色花瓣群舞,在步伐与节奏中思念和心碎化为斑驳花瓣;在左权牺牲的太行之巅,前仆后继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一步步坚定地走了出来,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激昂的舞蹈,坚定的神态,一波又一波将情绪表达和戏剧冲突推至高潮。百川归海,抨击着观众的心灵。
舞剧《家书》须在共情点上深度打磨,增强青年舞者的代入感,激活青春能量的释放,情感穿越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完成叙事,用真情实感演绎饱满的英雄故事,能够从容地将特定戏剧情节融入到舞蹈之中。让“舞”有了魂,让“剧”有了意。在采用时空交叉错落、抒情与叙事叠加共进、人物心理与叙事环境对比映衬等多重艺术手段、多角度的群像视角,在跌宕起伏的舞蹈情境中引发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与感动。
淬炼红色的高度
一个时代,一场烽火,一代英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犹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峥嵘历史。
在红色革命题材舞剧创作过程中,如何用舞蹈语汇讲述好红色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如何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是创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近百年来,积累了一大批“红色舞蹈”佳作,各个时期都出现了脍炙人口的舞蹈佳作。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红色题材舞剧作品星罗棋布,百花齐放,特别是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代表的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不断涌现。从起点到当下,红色舞剧已悄然改变,不断创新舞台呈现方式。那么以舞为名,翻开文艺的红色记忆,在“红色”的追索中淬炼舞蹈艺术的高度。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红色革命题材是文艺的“富矿”,我们要从山西本土红色资源进行深挖与打造,增添舞剧中表里山河历史与文化之美的底色。歌舞剧《烽火家书》、舞剧《刘胡兰》同样是温情与悲情交织的英雄交响曲。新时代,社会风貌以及观众的文艺诉求都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观众依然仰视英雄,渴望与英雄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凝神聚气,塑造新时代真实可感的舞蹈新形象。
在淬炼红色的高度进程中,必然要加深对革命者的情感解读,提高英雄人物事迹与情绪的艺术化镜面呈现,革命精神的写意性高级化表达,提高舞剧艺术观赏性,紧扣新时代的议题,以鲜明的人物刻画和强烈的情感传递奋进的时代力量。让观众真切地触摸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纯、信仰之坚和理想之美。期待舞剧《家书》向精品进军,期待更多优秀的山西红色革命题材舞台剧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