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三晋历史长卷,一个个文化名人翩然出场。
从荀子论“天行有常”到王维隐居辋川,从司马光涑水磨砚到元好问野史亭秉烛……历史舞台,群星闪耀。
其传世者,不仅是诗文。那些寒窗苦读的往昔,那些笔耕不辍的坚守,那些以千载自任的追求,早已化作精神的火种,照耀千古。
4月23日,运城市夏县的小学生在司马温公祠表演舞台剧。夏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司马光:制作警枕,觉醒乃读
人间四月,桃李花开。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司马温公祠内书声琅琅,几十名小学生大声吟诵着《资治通鉴》的经典篇目。
春风携着文字,拂过苍松翠柏、画栋飞甍,打开了长眠在此的司马光严谨治学的一生。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生于公元1019年。他幼时砸缸救人的故事被代代稚子熟知,后半生同样波澜壮阔,是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近千年过去了,司马光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仍被无数次展卷,在各个维度的书籍榜单中名列前茅。
翻阅有关司马光的史料,在司马温公祠中反复寻觅,多见他上奏进谏、新旧党争、编修通鉴等在人生舞台上的关键“幕”,而他读书的故事,却只散落在边边角角。事实上,书之于司马光,如空气如水,无需强调,却又日日勤读、笔耕不辍。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宋史》记载了司马光幼时勤奋读书的场景。他7岁那年,偶然听到有人讲《左氏春秋》,听后就能领会其中的大义,回家后,还能给家人讲解。因为喜欢《左氏春秋》,他阅读起来忘记了饥渴和时间。由此可见司马光对史学的天赋和对阅读的兴趣。
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讲述了司马光读书的另一个故事。司马光“幼时患记诵不如人”,与叔伯兄弟们一块读书,其他人已背诵好出去做游戏了,司马光还没有背完,总是独自留下,放下帷幕,专心致志地继续反复背诵,直到滚瓜烂熟。他说:“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只有多下功夫,才能把知识学到手,做到终生不忘。
在司马光的家乡夏县,他发明警枕,让自己及时醒来读书的故事被编入校本课程,小学生们都十分熟悉。《司马氏族与文化变迁史》一书的作者黄永久说,警枕其实就是拿一根圆木做枕头,头稍一动,圆木就会滚动,司马光就能醒来继续读书,与悬梁刺股原理相同。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司马光的学生范祖禹写文章称:“其被服如陋巷之士,一室萧然,图书盈几,终日静坐,泊如也。又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等司马光长大了,读了很多书,增长了很多见识,又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在坐车时读书,在晚上醒来时读书,司马光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尽力获得更多知识。
以勤补拙,方法得当,加上持之以恒,数易寒暑,司马光学到了不少学问。宝元元年(1038年),20岁的司马光参加会试,高中进士甲科。少年中第,在那个年代十分不易。有数据统计,宋代考上进士的平均年龄超过了30岁。由此足见司马光的勤奋和优秀。渐渐地,儒家的经典著作,他“无所不通”,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如苏轼后来所评价“文辞醇深,有西汉风”。宋神宗将自己做颖王时王府的藏书全部赐予司马光,供其参考,足见对司马光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