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徜徉在皇城相府,陈氏家族重视子孙读书的痕迹随处可见。世德院二楼为藏书楼、三楼为藏版楼,南书院二楼为藏书楼,树德院二楼为藏书楼……数百年后,陈家藏书已所剩无几,唯有这些房名诉说着家族重文的历史。诗书传家是陈氏家族家风家训之首,流传至今。
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陈廷敬6岁进入私塾读书,9岁就写出了《牡丹诗》:“牡丹后春开,梅花先春坼。要使物皆春,须教春恨释。”诗作成熟,充满思考,一度让当地文人惊叹不已。
关于陈廷敬孜孜治学的过程和内容,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吾学亦屡变也。其始学诗,当其学诗,而见天下之学无以加于诗矣;其继学文,当其学文,而见天下之学无以加于文矣;其继学道,而见天下之学无以加于道矣。”由此可见,陈廷敬一生中读书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视野在逐渐打开,对治学的认识也步步加深。
在朝为官,陈廷敬的工作内容随职务的调任不停变化,而且越来越忙碌,但他始终保持读书习惯,仍然“雅嗜读书,擩哜经史”,抽空致力于诗词的创作和学问的研究,始终坚持做官又治学的道路。
令人感动的是,陈廷敬出身富裕人家,身居高位,却肯花心思解决寒门子弟的教育问题,一篇《与刘提学书》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
为母丁忧期间,陈廷敬在阳城居住,他发现了当地基层教育衰败严重。在《与刘提学书》中,他开门见山,指出泽州教育落后的现状:当泽州盛时,州试童子可二千人,上之学使者千有余人。……今泽州应童子试者,不过二百人,阳城四十五人。阳城如此,三县可知矣。一州如此,天下可知矣。学校者,人材之薮渊。人材者,国家之桢干。而一旦衰落至此,是可叹也!
这种情况让陈廷敬费解,山西社会太平,经济繁荣,百姓也安居乐业,为什么教育却衰败到如此地步?他经过调查走访,找到了原因所在:“其弊成于请托货赂之公行。”富豪之家为所欲为,挤占名额,官府挪用教学经费,贫寒学子只能望洋兴叹。私塾先生收不上学生,也跑到外地谋生。
陈廷敬是个很有分寸的人,深知这些地方事务他插不上手,只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大破情面,力革陋规”,希望地方官员和乡绅们能“前项旧弊,痛加扫除”。面对来自京城皇帝近臣的书信,当地官员不得不做出积极的姿态,教育现状在多种举措下改善颇多,让寒门学子得到了一丝温暖。
阳城县午亭小学,老师们寻找并展示着祖先陈廷敬认真读书、严谨治学的证据。370多年前,清朝名相陈廷敬在三公里外的皇城相府出生、成长。光阴流转,现如今,他的血脉开枝散叶,不少后代在午亭小学学校读书学习。
“百岁光阴易掷梭,痴儿莫得等闲过”……每天上午课间操后,学校组织学生面对陈廷敬的铜像进行经典诵读,陈氏家训是重要内容。而在教学楼门口,最高一级台阶旁的石栏上,陈廷敬论述治学的话引人深思:“古人读书,直是要将圣贤说话实体于身心”。
汾水汤汤,书声琅琅。书香墨韵,流传千年。
(柴海亮 王菲菲 李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