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成智能化煤矿13座、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97%到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873.47万千瓦;从中煤平朔煤基烯烃一体化项目纳规加快推进到低碳硅芯产业成型起势;从高端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到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具有朔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朔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始终把稳发展航向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质升级煤电产业。今年将建成8座智能化煤矿,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完成“三改联动”101万千瓦,推动平朔60万千瓦离网式制氢等31个新能源项目建设。
聚链成群新兴产业。以开发区、产业链、专业镇、晋创谷为载体,推动新兴产业延链补链、聚链成群,力争年内建成投产36个制造业项目;推动三元炭素年产10万吨炭素制品生产线、优尊陶瓷隧道窑改扩建等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推进10GW垂直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
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村村通5G工程,加快5G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
梯次培育经营主体。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户、限额以上商业企业120户、“专精特新”企业25户。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突出“三率”“三度”导向,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持续推进“三未”项目攻坚,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量计划,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5家……
春临势盛,万象更新。在春日的塞北大地上,朔州市正以新质赋能,乘势而上,向新、向绿、向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干字当头开新局——踏石有印,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今年2月6日,位于朔州经济开发区的神电固废综合利用园区的朔州市绿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奠基。该项目主要依托朔州高铝煤矸石和高铝粉煤灰资源优势,凭借企业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生产硅铝铁合金新材料,用于钢铁、航空、电器、船舶等行业,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全部投产后,销售额预计在70亿元左右,年可消纳粉煤灰200万吨左右。
这是朔州干字当头,以技术研发推动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成果。多年来,朔州积极发展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目前,全市年均消纳煤矸石2100多万吨、粉煤灰1000多万吨、脱硫石膏130多万吨,固废综合利用率为73%。
“我们将持续探索建立多模式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固废综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大煤矸石、粉煤灰规范处置和综合利用力度,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朔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解丽文说。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任务,朔州将继续坚持改革、努力开放、锐意创新、埋头苦干,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谋划一批牵引力强、成长性好的项目,全年实施项目1275个,总投资3388.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89亿元。
加强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一季度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开复工率达到45%以上,上半年达到80%以上。
用好“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晋创谷招商、绿电招商、以商招商等,提升招商质效。
制定朔州市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开展省校合作梯次引才,实施塞上英才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以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推广涉企政策“一站式”服务,建好“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以集大原高铁、朔州滋润机场为纽带,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与晋蒙冀、呼包鄂榆、成渝陕、山西中部城市群等联动发展……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春潮涌动,朔州广大干部群众正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乘势而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朔州实践从“愿景图”变成“实景图”。
(袁兆辉 刘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