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也是我国独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宝贵财富。作为实现自主创新极具潜力的领域,中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攀升,正日益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
山西中医药资源禀赋深厚,素有“北药宝库”美誉,黄芪、党参、连翘等十大晋药资源优势显著,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600万亩,位居全国第四,在我国中医药产业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我省高位推动中医药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中药工业现代化、中医药科技创新等七大工程,努力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全省中医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传承创新是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近日,我省通报表扬2024年度考核“优秀”的29个省重点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中药炮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经方扶阳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中药制剂研发技术创新中心位列其中。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这三个中医药科研平台的创优实践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正在为山西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摸清资源“家底”夯实产业根基
季夏时节,万物繁盛。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内,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流连忘返,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灯光映衬下,琳琅满目的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和浸液标本宛如一件件艺术品般美轮美奂。
“中药标本馆的每件展品都凝聚着我省中药资源普查人员的心血。”7月18日,中药炮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朔生教授告诉记者,实验室积极参加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努力摸清山西中药资源“家底”。历时多年的山西省中药资源普查正式工作共完成样地数量3152个,调查一般普查品种1681种,上交实物材料腊叶标本14668份、药材标本1580份、种质标本1153份。
实验室讲师董虹玲曾赴晋中市平遥县、榆次区等地进行普查。“队员们深入田野村落、山川河谷进行地毯式探查,详细采集药材种类、分布区域、生长环境、蕴藏量等信息,留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忆起用足迹丈量草木的时光,董虹玲满怀欣慰。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晋药资源,实验室先后建立山西省中药资源品种分布信息库、中药标本信息库和中药材栽培数据库等5个数字化信息库。2023年,实验室牵头完成的“山西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普查成果数字化建设”项目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普查和数字化管理,对中药行业发展的整体决策意义重大。”张朔生说,实验室据此编制了各县(市、区)中药材发展规划,为中药材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中药材种植业是“中药生产第一车间”。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有效提升规范化种植水平,从源头保障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拥抱现代科技传承千年技艺
在山西中医药大学和剂书院楼内,时常弥漫着一股独特的草木气息。7月18日下午,中药炮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高级实验师孟祥龙正在使用热分析仪器炮制十大晋药之一——山楂。此刻温度显示为200℃,旁边的电脑屏幕上直观显示出这味药材在炮制过程中的热分析曲线。“差一度药性就有微妙变化。”他凝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