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三晋出品 旅游 三农 财经 社会 文化 教育 党建 图集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5-07-04 09:39:50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王莽岭景色宜人。山西日报记者刘通摄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梅洞沟森林康养基地苍翠欲滴。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马仑草原风景如画。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太原市玉泉山“三北”建设工程筑起生态屏障。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左权县境内太行山山路形似游龙,在绿林间蜿蜒。张文军摄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中条林局良种繁育基地。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太岳林局大南坪中心林场生态体验基地。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安泽县黄花岭山川秀美。

执绿色之笔 绘振兴新篇

芦芽山草木葳蕤山花烂漫。(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林草局提供)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总体谋划、提出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山西“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强调“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黄河奔涌,自北向南在山西境内勾勒出965公里的壮美曲线。我省始终牢记嘱托,立足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实际行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

如今,从圣天湖大天鹅掠过粼粼波光到吕梁山林海绵延苍翠欲滴、从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山花娇艳到太行青龙峡飞瀑气势雄壮,山西黄河流域处处流淌生态新韵。

科学规划——
筑绿色根基 护黄河安澜

“这一片种了一个月了,从这块儿我向东,你向西,在项目检查前咱们再看看有没有不合格的。”6月26日,吕梁市离石区千年水库造林项目地,瑞丰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羊水和社员认真查看油松、五角枫的生长情况,“以前这里虽然有水库,但山上树少,且多是杂灌木,规划种了这批树后,山上更绿了,水库也会更清澈。”

这样的场景只是我省推进黄河流域大规模国土绿化的缩影。黄河山西段占全长的近1/5,我省始终把生态建设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科学绿化为遵循,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发挥“四库”功能为方向,协调推进流经县、流域区、全省域修复治理,统筹布局国土绿化、“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修复、小流域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深入实施国家“双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湖泊库岸生态修复与整治、“三北”防护林、盐碱地治理等重大工程,健全省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全力提升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

“十四五”以来,山西省每年将70%以上的国土绿化任务向黄河流域倾斜布局,流域内累计完成营造林1491万余亩、森林抚育480余万亩,沿黄19个县(市、区)实现基本绿化。2023年底,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23.92%,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2022年—2023年,全省半数以上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也锁定黄河流域,累计实施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40万亩以上。曾经的生态脆弱区已华丽转身,成为重要生态屏障。

夏日,行进在风神山11万亩土地上,柠条、沙棘、油松等21种树木错落有致,覆盖了过去黄土高原的样貌,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92%的林草覆盖率折射出我省20年来在流域生态治理方面的执着。

自动起落、规划航线、画面实时回传,落地中条林局段峪河林场的低空无人值守系统,使资源监管更智能。我省不断完善“科技+生态”的创新驱动机制。利用卫星、无人机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绿化区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力量,开展苗木选育研究,培育出一批适应本地环境、耐瘠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为全省黄河流域、“三北”工程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的苗木基础。

位于河津市的莫底沟,曾是黄河干流附近一段千疮百孔的沟壑,5座露天矿的开采,让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如今,莫底沟里,挖掘机的轰鸣声奏响生态修复旋律,新栽种的白皮松、油松、连翘等让荒地焕发勃勃生机。

为全面筑牢黄河流域绿色屏障,我省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健全完善有主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制度体系,压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构建“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的新格局。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曾波表示:“到‘十四五’末,黄河流域涉及的朔州、临汾、运城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实现清零。全省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将超过1万公顷。”

铁腕治污——
畅碧水清流 净黄河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到山西考察调研,先后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要指示,为我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汾河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近年来,我省牢记领袖嘱托,从《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到《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从《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到《“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流域为单元,按照上游突出水资源保护、中游突出生态提升改造、下游突出防洪保安的理念,实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汾河流域治理步入了新阶段。

记者走进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南北两岸协作,把像挂面一样又长又细的生态净化膜铺进河道里。太榆退水渠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汾河的一级支流,流经太原、晋中两市。因沿线村庄多、排污口多,河道里的上游来水、雨水、农田退水,一直是汾河水质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种中空纤维膜,通过培养驯化更优质的微生物来降解消耗水中的有机物质。全长20多公里的太榆退水渠,30%以上的河道都要装上这套超级滤芯,完工后可日处理污水13万立方米,有效净化河道污水。”项目负责人位红永介绍。

“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强化“查、测、溯、治”,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高质高效实施285个子工程建设,净化黄河“毛细血管”。截至2024年底,我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70.7%提升至94.7%,连续2年超过国家平均水平,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沿汾河而下,源头碧水如镜,天光云影共徘徊;中游示范区,山水相映碧波荡漾;万荣入黄口,沃野千里生机盎然。

2025年是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收官之年。今后,我省将持续深化综合治理,锚定水质改善目标,加强上下联动,奋力攻坚克难,加快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和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愿景全面实现。

健全体系——
固生态红线 守黄河安宁

7月1日,骤雨初霁,宁武天池如一颗翡翠镶嵌在高山之巅。这片有着“阳旱不涸、阴霖不溢”奇观的湖泊群,部分湖泊曾因水位下降,濒临干涸。2020年,投资8000多万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森林抚育、草地改良、湖泊保育等工程同步推进。如今,天池周边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2%,黑鹳、白鹭等珍稀鸟类重新栖息,“天池霞映”盛景再现。

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直以来,我省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主要目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格局,推进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高位推动。我省全方位推进五级林长制、河湖长制实施,配套相关工作制度,实现组织体系全域覆盖。积极探索“林河联动”,完善“林长、河湖长+”,持续强化“林长、河湖长+检察长+警长”等机制,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工作局面,让“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制”的效能充分释放。

坚守底线。颁布实施《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流域内4084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和234.6万亩湿地得到立法保护。修订《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印发《晋祠泉复流实施方案》,加大岩溶大泉保护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周末的山西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白鹭盘旋于芦苇上,时而与水中鱼儿嬉戏;青蛙蹲伏在荷叶上,发出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市民悠闲散步,摄影爱好者则架起“长枪短炮”频频按动快门。“水质好了,鸟儿来了,休息时我最爱带孩子来这里,感受自然的美好。”洪洞市民张雁说。

扎实推进。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征占用林地、草原和自然保护地准入审核审批,以实现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系统性保护为重点,统筹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地布局,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监管,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和预警预报等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同时,我省还加强生态保护的区域协同合作。与陕西、内蒙古等黄河流域省份建立生态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开展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在晋陕大峡谷区域,与陕西联合开展湿地保护和候鸟迁徙通道修复工程,联合打击非法捕猎、破坏湿地等违法行为,共同守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守牢林草资源生态保护底线,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稳定。”省林草局副局长岳奎庆表示。

激活动能——
兴绿色经济 促黄河振兴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提升流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黄河干流流经我省的4市19县(市)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突出抓好生态保护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6月29日,记者走进静乐县黄金山生态经济园,空气中弥漫着沙棘与松针的清香。这片昔日的“黄土山”早已蜕变成生态林护山、经济林富民的立体生态经济带。“阴坡种沙棘,阳坡栽山杏,既能固土又能卖钱,4530亩退耕还林惠及198户村民,仅沙棘采摘一项,每人每天就能收入300元—400元。”县林业局林草事务中心主任李志忠一脸兴奋。

依托遍布三晋的经济林,我省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日渐鲜活。在安泽县岳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提取车间里,设备每天提取的连翘苷含量比国标高4—5倍,形成“原料—提取—制剂”全链条产业。

生态旅游是绿色发展的新引擎。我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探索“森林康养+养老”“森林康养+中医药”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森林体验基地、森林养生基地44处,举办森林旅游节,将59个森林康养旅游点串联成10条精品线路向社会推介。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04家,2024年生态旅游接待游客4048万人次、总收入26.78亿元。

从高空俯瞰,运城盐湖湖面色彩不同,深浅不一,如一幅绚烂奇幻的天然画卷。通过退盐还湖、堤埝整治、湿地绿化等措施,盐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当地一张特色生态旅游名片。

改变的不只是生态产业,还有生活方式。为打造宜居、宜养城市,我省通过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等,让人民群众共享优质生态带来的幸福生活。“这公园看着不太大,但足够我们老两口散步遛弯了。”6月20日,迎泽西大街、西矿街与千峰北路交叉处的三角地游园里,正在下棋的柴大爷乐呵呵地说。

黄河奔腾不息,见证着山西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未来,山西将继续坚守生态保护的基准线,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书写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张丽媛)

特写1
夏县泗交镇王家河流域——
绿满家园 业兴民富

盛夏骄阳将金色光辉倾洒在夏县泗交镇王家河流域。6月26日,王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杨青山沿河岸悠闲漫步,望着眼前美景说:“以前这儿不是这样,河道两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夏天别说来散步了,隔老远都熏得慌。”

夏县是2023年度全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试点县之一。为彻底改变王家河面貌,当地对王家河流域开展综合治理,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投入1700万元制定全面细致的治理方案,高标准推进各项治理工程,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在河道边,记者看到9座浆砌石结合石材压顶的跌水工程已全部完工。“这些跌水设施既能有效减轻洪水对河床的侵蚀,还提升了河道景观效果。”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侯戈兵说,铺设的格宾石笼不仅能增强河道防洪能力,还具备过滤泥沙、稳定水流的作用,为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维持生态平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游完成4500米沟道清淤疏浚,坚固的浆砌石堤防也已修筑到位。在河道上游,钢筋混凝土挡墙与谷坊巍然矗立,默默阻挡泥沙流入河道,拦蓄洪水泥沙。另外,还在子流域内实施了坡改梯工程。泗交镇工作人员申晨轲说:“2340.9亩梯田依山而建,原来的‘三跑’地,变成了‘三保’地。”

环境好了,商机涌现。恒泽·栖堂山庄项目负责人闫茜介绍:“在确保不对河流造成污染的前提下,我们计划投资4600万元,打造以生态养生餐饮和周末假日经济为定位的泗交旅游康养度假全季示范区。”

走进山庄,特色文化展示区通过蒲剧、书法等多种形式展现夏都核心文化,吸引众多游客驻足。闫茜笑着说:“游客们对这些特色文化兴趣浓厚,通过展示与体验活动,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康养休闲餐饮区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美食和休闲住宿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王家河流域还出现多家茶场。在夏县厚民茶场,负责人陈晓园望着郁郁葱葱的茶园感慨万千,以前茶苗种植“靠天吃饭”,现在,县水利局为茶场免费安装53.6亩微喷灌设备,并建护地坝、蓄水池等设施,茶叶产量提高近30%,品质也更稳定了。厚民茶场还建成现代化观光大棚、观光厂房等旅游休闲设施。

(李全宏)

特写2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气象保障院士工作站——
精准预测 护土稳固

6月30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气象保障院士工作站内,工程师范志宣的双眼紧盯气象监测屏幕数据,分析降水强度、范围。窗外雨声急促,却丝毫没有打乱他的节奏。在他看来,每一次侵蚀性降水都牵动着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神经,精准的气象预报预测是守护生态的“重要防线”。

我省地处黄河中游,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力强,极端强降水事件易引发土壤流失。以往,气象工作人员开展土壤侵蚀风险评估,主要依赖历史站点降水数据,精准度和时效性都存在一定局限。今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领衔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气象保障院士工作站落地山西省气候中心,为构建“气象+生态”融合创新体系提供科技载体。

李泽椿院士是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领域的奠基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了国家级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业务体系。他及团队的入驻,为工作站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撑。“如今有了院士团队带来的前沿技术与雄厚科研力量,我们将依托更精细的网格预报数据,大幅提升土壤侵蚀评估的分辨率。”范志宣兴奋地说。

在建设规划上,院士工作站把握山西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聚焦实现黄河流域0—14天无缝隙强降水网格客观预报产品的生成,提炼可靠的短时强降水、极端暴雨等天气过程潜势预报的客观指标,提升强降水早期预警、快速预报能力。明确土壤侵蚀风险的空间分布状况,结合智能网格预报预测产品,实现土壤侵蚀动态评估,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本地团队成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们将通过更精细的网格预报数据评估土壤侵蚀风险,动态优化防治策略,为黄河生态保护筑牢科技防线。”回想起前段时间取样路上的颠簸和艰辛,省气候中心生态气象科科长、高级工程师赵海燕眼神更加坚定。

今后,院士工作站还将创新采用院士团队柔性引进+本地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气象与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张丽媛)

特写3
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
清渠焕彩 美景如画

6月20日,记者来到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蓝天白云下,白墙青瓦,柏油小路,街道整齐,房舍俨然,如同一幅淡墨写意的美丽乡村画作。

美景不仅在村里,也在村民家的庭院里。记者见到87岁村民赵良科时,他正在自家院里侍弄花卉,只见小院干净整洁,大大小小的盆栽生机盎然,赏心悦目。说起村里的变化,老人感触颇深:“以前,我们村的污水没有统一收集处理,村民随意倾倒。你看现在,家里都铺了管道,用过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环境越来越好,村里的生活大变样了。”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街村投资540万元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和中水利用项目,污水处理后统一收集到中水蓄水池,蓄水量可达1万立方米。该项目是介休市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项目之一,项目实施后,实现了村庄污水全收集,环境得到净化,村民有了更多的生态获得感。

汾河流经介休境内全长33公里,5镇(乡)27村,滋养了周边5.8万人,肥沃的汾河谷地为全市90%的产业提供了发展支撑。近年来,介休市统筹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传统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和工业企业减耗降排,筑牢生态基准线,守护“母亲河”水清河晏。

介休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是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中的一项。晋中市生态环境局介休分局局长白晋介绍,该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共包含20个项目,总投资23.7亿元,分为12个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当地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等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全力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各项工程高质量推进落实。截至目前,20个“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已完工15项,5项正在加紧施工中。

随着一项项工程落地实施,汾河沿线的乡村景色美不胜收。采访结束时,白晋告诉记者,介休市将继续紧盯5个省考、市考断面水质,切实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保障汾河介休段水质持续提升,长期稳达Ⅲ类,加快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程国媛)

把准高质量发展基准线

黄河浩荡,九曲连环。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山西是黄河流域中游地区重要省份,既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又是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双重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为基”的发展道路,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山西智慧”和“山西经验”,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然而,流域内还面临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多重困难和挑战,治理和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是解决黄河流域长期发展问题的战略方向,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认知和行动自觉,坚决秉承生态优化、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逐步探索出具有山西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水是发展的命根子。然而,中国的国情之一是缺水,黄河流域更缺水。数据显示:黄河途经9省区入海,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13%的粮食产量、14%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强化流域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实时掌握黄河流域的水环境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黄河,保护在先,但最终仍要落在发展上。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生态”与“发展”的关系,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坚持产业带动流域发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做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氢能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黄河的滋养下,山西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我们要建立健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深度阐释解读黄河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加强黄河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培育文旅龙头企业,带动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山西黄河流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非一地一域之事,更非一时一日之功。三晋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作出山西贡献。

(赵建军)

  责任编辑:何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