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山西大学的前身,是全国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的山西大学堂,由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转型而来。晋阳书院前身河汾书院,曾有三贤祠。祀奉三位山西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读书人,一个王通,一个薛瑄,一个司马光。
有意思的是,三人均为河东人。
沐尧舜禹之风,德化育人,到子夏西河设教,播撒儒家种子,河东这个地方,天然带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也是山西地方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四月是河东的赏花季,四月又是读书天,我们不妨走进河东,带着书本去旅游,赏花品茶闻书香吧。
第一本《弦歌三晋》
读书地:盐池、舜帝陵、历山舜王坪
我的老师,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恒先生编著的这本书,遍列山西诗人诗词以及写山西的诗人诗词,是用诗词打开山西的入门级读本。这本书的第一首诗,以帝尧《击壤歌》开始,紧接着,就是帝舜的《卿云歌》。
尧舜禹汤,和河东大地关系密切。尤其是帝舜。运城的城市符号“盬”之边,立有帝舜像以及《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河东有舜帝陵,有关舜的传说以及地名也很多,比如历山舜王坪,比如垣曲有诸冯村等等。《南风歌》,是了解河东的第一把钥匙。可比《南风歌》更为出名的,是张恒教授这里选编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这里再给大家炫一下:《卿云歌》曾经被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歌,也曾是复旦大学的校歌。
带上《弦歌三晋》,临盐池盬风,弹五弦琴,唱《南风歌》、《卿云歌》,不亦快哉!
第二本《大夏禹都》
读书地:夏县西阴遗址、东下冯遗址、禹王城遗址、垣曲商城
这本书是一套河东典藏系列中的一本。这套书的作者队伍里,有好几个让我尊敬的名字,是被我认为治学著书较为严谨的大家,因此格外推荐。《大夏禹都》的作者是
苏华先生,他以考古材料为主线,辅佐以大量文献,摆列出大量证据来在河东“寻夏”。寻夏的过程,苏华先生也没忘了寻找一下商汤活动的地方,垣曲,有葛伯寨,有垣曲商城,有亳清河,当然还有很多名望之士的考证,他们认为,这里,才是商汤的“亳都”。当然,目前的考古学界,还无人敢承认,但垣曲周边一带,包括阳城、闻喜、沁水、翼城,有关商汤的传说与遗迹甚多,最起码,这里应该是商汤王畿之地吧。
中华文明史上,夏,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但“夏”在哪里,则争议颇大。一百年前,中国考古开创者李济先生、袁复礼先生一路颠簸,到河东寻夏,最终在夏县西阴,完成了中国人自主考古的首创。西阴之花,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明年,就是李济先生西阴发掘的一百周年,从这里出发,踏着几代中国考古人的足迹,再次寻找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百年来,虽然河对岸的二里头遗址,成果颇丰,但有关夏,有关夏县,依旧是考古人孜孜以求的毕生事业,鸣条岗,也仍然是中国考古的重地。
第三本《诗经》
读书地:芮城平陆沿黄旅游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是我们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是中文系教学的正式说法。对一个喜好旅游的人来说,《诗经》不仅是一部地方文化的百科书,更是提供旅游情绪价值的催化剂。
《诗经》里有很多河东大地的影子。最有名的,莫过于“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芮城平陆交界处,有檀道村,这里就是这首诗的实景地。檀道村有檀道庙,其名便取自《诗经·魏风·伐檀》,据说是古时此地檀道岭山坡上盛产檀木,周王室为伐檀修了檀道,庙建在檀道旁而得名。檀道村还是成语虞芮闲田的发生地,成语典故中可查,这里因为是古虞国和古芮国的交界,历来因土地争讼不断,后来两国国君到周国考察,顿然醒悟,从此互让土地,使交界地成为“闲田”。这个故事,是不是民间六尺巷的前缘?不知道,反正,如今的檀道庙里,依旧祭祀着虞芮二君。庙内有两棵参天古柏,被称为连理双柏,两树顶枝及根部相交连理,好似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