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我曾经带队到平陆芮城游学考察,不仅仅带上了《诗经》,我们还带有《孟子》,因为我们最为熟悉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就出自《孟子·告子下》,开篇第一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不多说,前文已述。傅说是谁?商武丁中兴的功臣,如今在平陆,有傅说祠,这是傅说的故乡,也是无数傅姓人共同纪念的宗祠。
第四本《秦晋之好》
读书地:河东沿黄旅游带
由《秦晋之好》这本书,我才知道了韩振远先生,如今是河东地区鼎鼎有名的文化学者。都知道秦晋之好来自于春秋秦、晋两国的通婚和好,可大概很少有人去追问,这种通婚和好背后的政治考量与政治阳谋。对比这本书,你再读李广洁先生的《山河形胜——山西历史军事地理》,便可知这黄河两岸,曾经有多少剑拔弩张。若不是强大的晋国存在,若不是三家之魏迁都大梁,纠纠老秦,断然不会如此远交近攻,一统六国。有一年,我们游学考察,到了山西的极西——永济长旺村,以及山西极南——芮城南张村。后来沿着黄河北上,走在大片大片的黄河滩涂上,看当地农民辛苦载种的芦笋——历史上,秦晋两省的农民们为了争夺黄河滩涂,没少发生械斗。只是到了如今,国泰民安,两岸人民方通商交流,和气生财。要不然,哪里会有这百里荷香,稻田翻浪,鱼蟹满池。据说很多南方的水产,如今也在河东安家,橘生南北都为橘了。物有交流,人亦如此。来自山东的移民后代,如今在河东大地经营着大片大片的冬枣林,夏有枣花飘香,秋有红果累累。我给他们说,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山西山东,一条大河相牵,又哪里止于秦晋之好。
第五本《史记》
读书地:河津、韩城司马迁墓
自古民间有谚语:河东两司马。哪两个司马?司马迁,司马光也!很多人不理解,司马迁不是陕西韩城人吗?如何成为河东司马?问这个问题的朋友,第一可能没行走过这段黄河,第二可能不熟悉这段历史。黄河冲出禹门口,突然挣脱了大山的束缚,奔腾在大原之上。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何故?到了这里就明白,哪里是河东河西?两岸动态的变迁,文化上早已归属一体。《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在哪里?河津、韩城隔河相望,同饮一河水矣。况且,也有文献指出,司马迁祖籍河津等,在此不赘述,否则有攀附之嫌。
山西大学老校长李镇西先生曾说,研究晋文化,要有大局观,不要局限于现在的行政范围。强晋之时,黄河是晋国的内河,晋惠公当年为了上位,答应给秦河西五城。可见晋国的势力,哪里是今天的黄河所能约束。
晋国自始,便有良史。当年赵穿杀灵公,董狐记到:赵盾弑君,赵盾颇为不爽。史官言当时赵盾作为晋国的正卿,在国君被杀这一事件中,有着特殊的责任。赵盾虽因晋灵公迫害而出逃,但未越过国境,意味着君臣关系尚未断绝。他返回朝中后,没有组织人马讨伐杀死晋灵公的赵穿,未尽到臣子保护君主、讨伐乱臣的职责,所以董狐认为弑君之名应由赵盾承当。孔子曾感叹:董狐,良史也!后人亦有董狐之笔之赞誉,延至太史公,虽遭腐邢羞辱,依旧一笔千秋,当是河东河西共同的骄傲。河津人民以他为乡贤,理所应当。
第六本《中说》
读书地:万荣通化镇三王庙
隋代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汾之间,培养了众多弟子,著名的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这些人均为唐代开国重臣,为大唐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通的故乡,一般认为是龙门通化人,以前,通化镇属于河津管辖,后划归万荣。当然,但凡名人,籍贯总有一个争议,比如,著有《大儒王通》的作者关悟魁先生,就认为王通是太平万王村的。王通以“中”说立论,举凡大小事,讲究尺度,适中而止,这是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和谐。王通有兄弟王绩,估计很多人都快忘了他。《全唐诗》收录一首《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我的朋友,稷山人裴老师说,这简直就是对他家乡最好的写照。王通还有一个亲孙子,王勃,少年英才,不用说大家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