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夏县人,官至宰相。司马温公祠便是祭祀他的祠堂。祠堂建于宋,现存多为清代建筑。值得一提的是,祠堂多名家碑刻,尤其两通,气势不凡。一通为“忠精粹德之碑”,由宋哲宗篆额,苏轼撰文并书丹,碑文书法被奉为“神品”;另一通为“鱼子碑”。全称为“大宋故司马府君墓碑”,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于1036年为其祖父司马炫所立的墓碑。碑身通体由鱼卵化石构成,表面布满密集的鱼卵状圆点。材质罕见。
闻喜人马绍民先生曾撰涑水河文,这条河东大地上的母亲河,滋养了多少河东子弟。司马光被誉为涑水先生,祠堂内涑水书院,依然有书声琅琅。
第九本《赵城金藏》
读书地:绛县太阴寺
鸿篇巨制《赵城金藏》,其实你根本带不动。这是国宝中的国宝,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全书原有七千多卷。提起《金藏》,大多人都知道洪洞广胜寺,当年八路军太岳部队,为了抢救国宝不被日本人拿走,连夜抢运,从广胜寺把《金藏》转移到太岳山中。可能还有很多人知道,这部《金藏》,是崔法珍断臂化缘,滴滴血泪刻成。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部《金藏》,是崔法珍一人发起募捐吗?是在什么地方刻成的?为什么存放在广胜寺?
绛县太阴寺,位于运城市绛县城张上村,不仅仅以卧佛出名,而且是《赵城金藏》的重要雕印地。寺内的《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印证了藏金募刻发起人是崔法珍的师傅尹矧乃,且记载了向朝廷献藏经的崔法珍曾是广胜寺住持,解开了藏经为何在广胜寺存放的谜团。
第十本《读书录》
读书地:万荣里望乡平原村
薛瑄是明代前期思想家、理学家,河东学派的开创者,被称为“薛河东”。他出生儒学世家,奉程朱理学为道学正脉。踏上仕途后,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等职。薛瑄一生为官清廉,曾因不阿附太监王振而被下大狱判死刑,却临危不惧,被称为“铁汉公”。薛瑄一生有20多年投身教育事业,反对空谈,注重躬行实践,开创“河东学派”,桃李满天下。薛瑄所著作《读书录》,是薛瑄理学思想的集大成。前些年,我曾经在当地文旅部门陪同下,短暂考察过薛瑄故里。当时正在紧张维修施工,故居巷子里,已经布满了有关薛瑄的墙绘,印象最深的,是故居内,有傅山先生对联一副: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傅山先生一生傲骨,能被其如此赞颂,足可见薛瑄成就。
好几年没去万荣了,据说如今在薛瑄故里,薛瑄家庙、薛瑄纪念馆、戏台、故居、巷子等等均有修缮。当地采用剪纸、香烫画、木版画、皮影戏等传统方式,以及一些声光电等现代元素,宣传薛瑄思想,打造文化品牌,倒是值得肯定的文化盛事。
第十一本《另眼看晋商》
读书地:万荣李家大院
提起晋商,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涌现的,不外乎平遥、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改革开放后,晋商概念被重新提起时,着力打造晋商文化品牌的,自然是晋中市。随着几部影视剧的火爆,晋商大院,晋商成就成为晋中的文化名片。
只是,在晋中晋商火爆之后,其他地区,尤其是河东的晋商,被远远低估。晋商以猗顿为精神领袖,猗顿之富,成于河东;明初开中制实施,晋商因得盐池之便,迅速崛起,同样是在河东;到清代,河东晋商同样走西口闯荡全国,路线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河东商人多在靖边、定边以及青海兰州等地活动。比如万荣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