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潞绸亮相2024年深圳文博会。
高平潞绸文化园展厅里的被面展品。刘朵霞摄
蔺霄麟制作的澄泥砚颇受年轻人喜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蔺霄麟制作的澄泥砚颇受年轻人喜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左权民歌在三晋大地越唱越响。杨洋摄
细如发丝的龙须面、吹弹可破的面气球……令“与辉同行”直播间的粉丝们连声赞叹。6月22日,山西省级面食非遗传承人闫锦超被邀请进“与辉同行”直播间,精湛的面艺表演让山西非遗再次火“出圈”。事实上,在此前刚刚结束的“与辉同行”山西行中,三晋“遗”珍鼓乐、晋剧、蒲剧、民歌、剪纸等已经惊艳亮相,圈粉无数。
近年来,无论在进博会、文博会等国家级省级重要展会上,在各行各业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中,还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非遗的影子,都离不开非遗的助力。
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那些在山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恣意生长、绵延千年的手艺,历经时光淘洗砥砺,在新时代里散发着熠熠光辉,点缀着、影响着、幸福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丰厚家底彰显本色
表里山河,山西特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独特的三晋文化特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悠久绵长的农耕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诚信为本的晋商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融合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等,而非遗是这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海洋”“戏曲摇篮”“舞蹈故乡”……都是山西之美誉,从《诗经》的“唐风”“魏风”发展至今,几乎每个县都有民歌,已经收集民歌15000余首。以晋剧等四大梆子为代表的地方剧种38个,大同耍孩儿、沁源秧歌、二人台等稀有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民间舞蹈遍布全省,到现在还保留着200余种,仅鼓舞就有“花鼓”“转身鼓”“花庆鼓”“扇鼓”等20多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之一,山西早在2009年全省非遗普查中就发现非遗线索20余万条,有效信息8.23万条,而且种类齐全、存续完整、源流清晰、谱系清楚。通过近20年的努力,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个,位列全国前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7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27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0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00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89项,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15人。2023年1月,晋中市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