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澄泥砚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至明代炉火纯青,可惜于明末清初技艺失传。文献中,只留下‘绛人善制澄泥砚……陶为砚,水不涸焉’‘澄于绛县纱囊者,化脆为坚信神冶’等零星记载。”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绛州澄泥砚生产基地,数千片残次砚台堆砌而成的院墙前,蔺涛声音低沉。
1986年,时任新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的蔺永茂,就是用一本“绛人善制澄泥砚”的斑驳古籍,把儿子蔺涛带上了这条非遗传承之路。
从检索文献查找澄泥砚的前世今生,到探寻摸索还原绛州澄泥砚制造技艺,从汾河沟谷千辛万苦采泥寻料,到自家小院屡败屡战建窑试烧……1991年8月,经过5年反复琢磨、尝试,父子俩终于成功烧制出三方澄泥砚,并逐步掌握形成了成泥、制坯、烧制等一整套绛州澄泥砚制作焙烧工艺。诞生于古老绛州,曾沉睡河底300余年的澄泥资源,终于在新时代淬火重生,百炼成砚。
与绛州澄泥砚命运纠缠的39年间,这位曾经的美术老师,如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蔺涛,已然将澄泥砚这门传统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取汾河古河床之泥,经反复澄清、过滤、装袋压滤,再经半年陈腐,数百遍搓揉使其质地致密,始能制坯,制坯后,还需3个月阴干,方可雕刻、砂磨、入窑烧制。”蔺涛告诉记者,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共分12个主要环节、70余道工序,历时至少10个月,成品率却只有30%左右,精品率不到8%。
1994年,蔺永茂父子携绛州澄泥砚参加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一举斩获金奖。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两年后,新绛县荣膺“中国澄泥砚之都”。如今,绛州澄泥砚取得的荣誉,挂满了蔺涛的澄泥砚研制所。
“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的绛州澄泥砚,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匠心手作。蔺涛设计制作的数十个系列、上千个澄泥砚,造型古典,花纹繁美,融传统文化及诗、史、文、书、画、篆于一身,烧制成砚,又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千。
“纸寿千年,砚传百世。”2019年,蔺涛的儿子蔺霄麟,于韩国国民大学陶瓷工艺系学成归国,也加入了绛州澄泥砚的传承队伍。其创新设计的“水滴”“核桃”“琴”等实用小砚,融入国风国潮,造型时尚简约,颇受年轻人喜爱。如今,他又烧出了令蔺涛比之不及的豆沙绿等8色砚台。
一方澄泥砚,三代蔺氏人。千载澄泥,方寸墨池,其中,有非遗的赓续传承,也饱含着涵育古今的无尽哲思。
左权民歌:太行之声响彻云霄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我寻你来呀……”每当夕阳西下,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这样的歌声便会在各个角落响起。7月21日下午,在左权县城沙河公园的西南角,一个由民歌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民歌角”热闹非凡。大家围坐一起,从《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到《绣荷包》,再到《闹五更》,一首首经典曲目轮番上演,独唱、对唱、合唱交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原生态的民歌唱腔,搭配着反映当地生活的歌词,大家陶醉其中,掌声与尖叫声此起彼伏。
左权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原名辽县,为纪念抗日名将左权而更名。左权县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素有“万首民歌千出戏”的美誉。据官方考证,左权民歌作为太行山区原生态民歌的代表,早在宋元时期就被广泛传唱,成为当地民众劳作休闲时的娱乐方式。至明清时期,民歌更贴近生活,至今仍有当年流传下来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