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全域、全季、全龄设计开发,完善旅游供给体系。持续打造3个热点门户城市,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旅游名城名县名镇。提升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交旅融合功能,有机串联531处国保单位和976个景区景点。开发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旅游产品,丰富研学、自驾、康养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的业态,发展红色旅游、低空旅游,推动文旅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促进文旅、文博、文创、文艺联动,构建大文旅格局。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深化重点景区、重点企业改革,做强省属文化、旅游企业。健全文旅云平台功能,凝练三晋文化IP,优化匠心古建等精品线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博物院新馆、古建筑博物馆。培育“晋字号”非遗品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借助《黑神话:悟空》开发相关产品和业态,打造文创爆品。发展演艺经济。提升便利度、满意度、美誉度,叫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中高端接待能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加强服务质量评价和市场监管,改善游客体验。强化宣介和营销合作,讲好山西故事,巩固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沿海和境外客源市场。
打造承载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集聚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协调匹配。促进先进金属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航空航天增长20%以上、生物医药增长6%左右、新能源装备制造增长30%以上。聚力建设“1+11”转型综改示范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做大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各市转型综改示范区整合托管周边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做大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筹建设“一谷三园”。实现设区市晋创谷全覆盖,全面落实“1+5”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太原、大同率先打造绿电产业园区,引进动力电池、电动汽车、通用航空等制造业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聚焦食品、医药、纺织等领域,做大13家省级消费品特色园区。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全部创建国际合作园区。深化开发区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依法授权放权,加快管运分离,加强与先进开发区深度合作,提升产业基金运营水平。深入实施“三项改革”。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和“三未”项目攻坚,每个工业类开发区做大1—2个主导产业,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加快现代农业类、生态文旅类开发区发展。突出“三率”“三度”导向,实行分类考核,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各位代表,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我们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产业体系,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三)聚焦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整体创新效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育强省建设十大工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完成高等教育“百亿工程”任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分类实施高校改革,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55%。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确保中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新建改扩建一批寄宿制中小学校。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1+5”政策体系,扩大财政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里程碑”等制度。拓展“三项改革”适用范围,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财政资金“先投后股”改革。推动公共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创新科研类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发展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1+N”政策落地见效,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加强柔性引才,试点开展“按薪定才”,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服务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