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作者出版的部分关公文化研究著作
关公文化发源于河东大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忠义仁勇”核心理念,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发展和升华,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价值体系,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儒家文化一起影响了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成为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文化基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深入研究关公文化,不仅是加强道德建设、树立良好风尚、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增强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
作为关公故里,运城承担着关公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宣传文化部门统筹协调,学术研究机构担当重任,社会组织和广大地域文化学者勤勉努力,初步构建起全市关公文化研究的格局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成果梳理分析
(一)建立学术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高度重视关公文化研究工作,正式研究启动于20世纪八十年代,1988年原运城师专(今运城学院)成立了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并把关公文化作为三大研究方向之一,该中心近年来成为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运城市把关公文化研究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程,2018年运城学院成立了关公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在全国较早的专业研究关公文化的组织,先后推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20年正式挂牌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核定了全额事业编制,这是目前唯一一家研究关公文化的政府机构。研究院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关公文化研究工作,吸引了众多专业人才加入到关公文化研究中,和武汉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智库建设,实施招才引智工程,设立研究课题,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享。此外,运城还成立了关公文化研究会、关公文化协会等,聚集了一批地方文化学者。高校和地方两支专业研究队伍,加上社会团体组织,成为运城关公文化研究的主要力量。
(二)推出学术研究成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四十年来,运城众多学者在关公文化领域辛勤耕耘,创作了一批学术专著,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从历史学和民俗学角度对关公文化研究的有:孟海生的《关公评传》、梁志俊的《人神圣——关公》、宋洁的《关公形象演变研究》;从文化学对关公文化研究的有赵波的《关公文化大透视》、王西兰的《不朽关公》《千秋武圣》、冯建国的《万世人极关云长》、管喻的《神勇关羽》;从社会学角度对关公文化研究的有柴继光的《武圣关羽》、秦建华的《信义炳世——关公文化概略》《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王西兰的《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敬奉关公》、王崇任的《关公崇拜中“义”观念的多重内涵》、黄勋会的《关公精神与职场人生》;从文献学角度对关公文化研究的有卫龙和傅文元主编的《关帝庙志》、杨焕育等的《关公全传》等,特别是2018年贠创生和赵参军等十余位学者主编的《关公全书》,从关公传略、史志、氏族、庙宇、碑刻、戏曲、巡游、书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述,达13卷300万字。在出版专著的同时,运城学者陆陆续续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学术文章80余篇。此外,运城解州关帝庙于2012年创办了季刊《关帝庙》杂志,为全球关公文化学术交流搭建起平台,至今已连续13年编辑发行52期,其中有100多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研究文章。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关公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