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实基础研究,构建完备的学术体系
研究高地,根基在于扎实的学术积累。我们要继续支持运城学院关公文化研究中心和关公文化研究院,在人才、资金多方面加大投入,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关公文化研究机构。加大对关公生平史迹、历代文献典籍、文物考古发现等基础史料的系统性搜集、整理、校勘与出版工作力度,夯实研究的史料基础。鼓励学者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关公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脉络、精神内核、哲学基础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学理性探究,特别是在新时代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构建具有运城特色、彰显关公文化特质的概念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
(二)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一流的研究力量
研究高地,关键在于人才与平台。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推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吸引和柔性引进关公文化人才,聘请一批兼职研究员,共建关公文化研究基地,结合时代需求设立课题,联合推出并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成果。要持续举办关公文化研讨会,积极申报国家级“关公文化论坛”,吸引全国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加盟,吸引知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远期目标是设立“世界关公论坛”,运城作为论坛永久会址。
(三)着眼社会发展,挖掘阐释时代价值
关公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时代,要着重挖掘和阐释关公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与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相结合。要跨学科学术交流,推动关公文化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建筑、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特别要加强对关公文化在民间信仰、社会伦理、商业诚信、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影响与实践研究,关注其数字化发展、网络化传播等新形态,不断开辟研究新境界。
(四)推动实践研究,发挥关公文化社会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关公文化具有实践性,在开展关公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活动的基础上,持续不断把忠义仁勇的理念渗透到诚信企业建设、社会和谐治理、公民道德建设等方方面面,落实到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以制度规范融入社会运行,使关公文化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惠及人民。要加强“关公文化价值向经济动能转化”的研究,深入思考文化资源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弘扬关公文化赋能运城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文化含量与文化附加值,实现文旅、文商深度融合,为文创产业发展、城市品牌塑造提供支持。
(五)加强传播交流,提升关公文化全球影响力
关公文化受到全球华人的尊崇,是联系世界各地华人的精神纽带。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和国际传播渠道,通过网站、公众号、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情感共鸣增强广大华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文联、作协、艺术院等部门联合,研究创作一批阐释展示关公文化内涵、具有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包括普及读物、戏曲、作品、文艺演出等。在现有《关帝庙》内部刊物的基础上,积极申办正式学术刊物,打造规范化学术平台,依托主流媒体,强化权威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作为关公故里,运城在传承关公文化方面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职责,下一步将协调各方力量,加大研究力度,加快构建关公文化学术体系,使之成为既具有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段利民